为了压水花,跳水运动员受了太多苦!

1898年,瑞典跳水运动员在伦敦举办的一系列花式跳水展览相当火爆,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来到伦敦的海格特泳池围观。

很快,玩儿跳水的人多了,就有了门槛。这项运动开始正规化,并于1904年正式成为奥运会项目。

很长一段时间内,跳水比赛主要关注点还在于谁的难度系数更高,所以在从前奥运会的古早视频中,所有跳水运动员入水的动静之大,今天的观众看了都得直撇嘴。

直到20世纪70年代,苏联运动员像空降游戏的高级玩家,在比赛中展示了一把江湖罕见的绝活儿:压水花。

这个操作直接让在场的所有人感觉“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好像压水花让跳水一下子“高级”起来了。

苏联运动员随即成为跳水界的“内卷带头人”,所有运动员salute的对象。

于是各国选手都跟着“卷”起来了,把“压水花”作为一门必须修炼的功课和跳水标准。

今天的跳水评分以10分为满分,并综合起跑、起跳、空中动作、入水4个部分的表现进行打分。

在入水阶段,如果头部、手臂和身体没有在一条直线上、双脚没有并拢、脚尖没有绷直等,都会成为扣分项,甚至直接导致0分的局面。

而入水时水花的大小,很大程度就是由动作的标准程度决定的。

优秀的跳水运动员,比如获得2020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的施廷懋和王涵,入水时不会出现“水花四溅”的情况,仅在围绕着身体的小范围内形成了水花。

水花压得好,说明运动员入水的时候足够迅速,而且身体与水面的角度十分垂直,以至于水花都还没来得及溅出来,就被压回去了。

为了达到这种境界,运动员需要付出的努力便会加倍。但这背后的辛苦,运动员却很少在公开场合谈起。

为了压水花,

运动员受了太多苦

前面提到过,水花足够小的前提,是入水动作要足够标准,但外行只看到结果,裁判考量的维度则更为复杂和严格,连入水产生的飞溅都要分为三个阶段来看。

跳水运动员们为了“悄无声息”地入水,并更好地控制飞溅,还真想出了办法,不过也为此付出了身体上的代价。

跳水奥运冠军、前国家队跳水运动员秦凯8月2日在快手“大话奥运”放映厅内,聊到压水花的“秘诀”时,提到把手掌向上翻,在头顶上交叠在一起,给身体打开一个“水道”,入水时水花就会小一些。

这其实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跳水运动广泛采用的一种技术叫“翻掌入水”技术,其原理就是减少身体触碰到水面时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把整个身体的重量集中在手掌大小的面积中。

“翻掌入水”要求在入水的一瞬间将手掌上翻转一定的角度把水面“推开”,并使身体与水面的角度无限接近90%uB0。

也就是说,运动员要把自己变成“纸片人”垂直降落,在水里拨开一个缝钻进去。

虽然秦凯三两句话就概括了“翻掌入水”的要领,但真要练成“水花消失术”,需要经过成千上百次的动作重复和打磨。

对“零水花”近乎“变态”的追求,让运动员们在“和水正面刚”的过程中得了一身“职业病”,脊椎、肩膀、腰部、肘关节、腕关节、耳朵、眼睛......全身上下几乎没有一处完全健康的。

国家体育总局曾经对1982年到2006年的312名跳水运动员进行了病历分析,发现近三分之一的运动员有颈部受伤的经历。

以10米跳台跳水运动员为例,他们入水时承受的最大力为身体的16到25倍。在平日的频繁训练中,失误在所难免,不过就算动作再标准,巨大的冲击力还是会持续损伤颈椎和整个脊椎。

另一个对我国120名跳水运动员身体状况的研究也发现,除了脊椎和腰部病变以外,眼底损伤也是排名靠前的状况之一。

运动员从10米高台跳下后,巨大的冲击力不断作用眼球,可能引起慢性视网膜裂孔或脱离。有时即使从3米板上跳下,水带来的冲击力还可能导致视网膜当场脱落。

1992年,获得巴塞罗那奥运会男子跳台冠军的孙淑伟, 因视网膜裂孔无缘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很多人也不敢相信,“跳水皇后”郭晶晶只有0.2的视力。

随着各国跳水运动员技术不断精进,在同样的难度系数下,起跳和空中翻转阶段已经很少有人“掉链子”,水花大小在国际大赛中变得越来越关键。

所以即使带着伤,跳水运动员们也得咬牙“卷”下去。

来源:微信公众号“浪潮工作室”,原文有删减(原标题为:为了比水花大小,人类竟然搞了个比赛)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