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北下冰雹!冰雹成因、形成條件與台灣下冰雹歷史紀錄一次看│TVBS新聞網

雙北地區昨(3)日下起冰雹,冰雹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會下冰雹?帶你了解冰雹成因、台灣下冰雹歷史紀錄,冰雹與暴雨、閃電、打雷的關係是什麼?看本文一次搞懂!

為什麼會下冰雹?冰雹成因4步驟冰雹是一種極端氣候,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總署解釋,冰雹是一種在高空暴雨雲層中形成的冰塊沉積物,落下時會破壞飛機、地面車輛、建築物,對人或動物則可能造成致命傷。

冰雹當中有個「冰」字,會以為冰雹大都在寒冷的氣候才有,但大氣科學研究大學聯盟解釋,即便是夏天也有可能下冰雹,這是因為高空氣溫極低,當高空帶水氣的碰到冷空氣便會結冰,隨著氣流迴旋,冰塊會愈來愈大而形成冰雹而落下。氣象署解釋,形成冰雹有4步驟: 當積雨雲裡的冰晶處於高空而結冰而落下。 冰晶落到低處(溫度高於0 °C)表面冰層融化、吸附雲裡小水滴,繼續長大。 積雨雲裡有強盛的上升氣流,推升冰晶、再度飛進高空 ​,原融化的表層再次凝固成冰,並繼續吸周遭水氣。 步驟二跟三會不斷重複,最後冰塊太重、上升氣流的浮力再也托不住、便開始往地面落下。

冰雹大小不一定,有的僅有幾公釐,有的則可以像一顆球那麼大,美國2010年在南達科達州曾發現直徑20公分的冰雹重達800克。由於冰雹具有重量,所以下降速度比一般雨水快,加上質地堅硬,所以具有破壞力。冰雹降落速度要看當時的風力和冰雹大小,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總署的資訊,如果是小於2公分的冰雹,速度大約每小時14至40公里;如果是2公分至4公分,時速則高每小時60公里;如果直徑超過8公分,時速可以高達160公里。更多新聞:天氣/雙北深夜「下冰雹」!雷雨交加狂砸屋頂 氣象署揭成因 冰雹 vs 雹粒 vs 霰:有什麼不同?「冰雹」、「雹粒」和「霰」都是由水凝結形成的固態降水,但這三者形成的條件、方式和質地都不同。根據氣象署的說法,這三者有以下區別:

冰雹 形成方式:冰雹是因為水滴被強烈的上升氣流帶到高空冷凍後,經多次循環、層層覆蓋新的冰層,最終形成較大的冰塊並墜落。 大小:不一定,通常大於5公厘,甚至數公分 氣象條件:大都發生在發生在夏季雷暴或強對流天氣,伴隨雷電、狂風等劇烈天氣。雹粒 形成方式:當低於0°C但還沒凍結的水滴附著在雪晶或冰晶上並迅速結成冰,形成較為蓬鬆、柔軟的冰粒。 大小:通常比冰雹小 氣象條件:大多發生在冬季,會伴隨降雪或冷鋒過境,但不像冰雹那麼劇烈。霰 形成方式:霰是在高空雪花經過部分融化,再進入低溫層重新結冰,形成小顆粒的固態降水。 大小:大都介於2~5公厘 氣象條件:大都出現在冷空氣過境時的冬季降雨,常常雨中夾帶雪或降雪,但不像冰雹那樣發生在雷暴與氣候中。「冰雹」、「雹粒」和「霰」對環境和人的影響大小不一,冰雹可能造成人和財物的損失,雹粒和霰質地較軟易碎,直接影響不大,但會影響行車安全。 冰雹與雷暴、閃電、暴雨的關係?冰雹與雷暴雨有關。首先,冰雹通常在高空的積雨雲中形成,這種雲系具有強烈的垂直氣流,能讓當中凝結的冰雹多次循環並變大;閃電的形成也與冰雹有關,因為積雨雲內的強烈氣流和冰雹會產生電位差,最終形成閃電。暴雨則是因為冰雹本身就是在積雨雲中形成,積雨雲中充滿水氣且對流旺盛,很容易造成強降雨和暴雨,在某些情況下,冰雹會與暴雨同時出現、稱為「雹雨」。

更多新聞:天快亮被雷聲嚇醒! 一票人不敢再睡:以為大爆炸 冰雹最常發生在什麼季節?冰雹最常發生在春季和夏季,特別是春末夏初的時候。這是因為冰雹形成需要強烈的上升氣流,而上升氣流在春末夏初時以及夏季午後最常發生。另外,春末夏初時正是滯留鋒過境的時候,冷空氣經過時,暖空氣被抬升而形成積雨雲,便可能形成冰雹。 台灣下冰雹的歷史紀錄在台灣,冰雹不常見,通常發生在3月至5月間,通常會伴隨雷暴雨和冷鋒過境,以下根據一些論文、資料以及中華航空協會的資訊,統整台灣過去的冰雹紀錄 近年來台灣冰雹事件回顧 年份 地點 冰雹大小 影響 1998 台北車站、板橋、土城等地 0.5至2公分 無明顯影響 2011 玉山 未明確記載 無明顯影響 2013 台北松山機場 如50元硬幣大小 影響航班 2022 台北市博愛特區 未明確記載 午後強對流導致冰雹,氣溫從從34°C驟降至24°C 2024 中部山區 未明確記載 農作物損失 2025 雙北地區 如超商冰塊大小 長達5至10分鐘的冰雹,部分地區出現強雷雨和閃電 冰雹來之前有什麼預兆?產生冰雹的天氣,往往是大雷雨和狂風,有點類似夏季的午後來陣雨,所以可能出現冰雹的前兆有: 天氣突然變暗、烏雲快速發展 強風增強,氣溫迅速下降 雷聲密集、閃電頻繁 暴雨開始,可能夾雜小冰粒(雹粒),然後轉為冰雹 冰雹來襲時怎麼辦?冰雹質地堅硬、下降速度快,猶如小顆石頭,被砸中的人和東西都可能受傷,甚至BBC報導,國外有幼兒被冰雹砸死的紀錄。究竟碰到冰雹該怎麼辦呢? 室內 vs 戶外:如何防範冰雹傷害?如果在戶外遇到冰雹,要盡快進入建築物如商店、辦公室、地下停車場等等,如果沒有建築物可避難,可躲在橋下、涵洞或隧道等等,切記不要躲在樹下,因為冰雹會打落樹枝,且可能有雷擊的風險。避難的過程中,可用雙手、雨傘、書包或衣物保護頭部。如果已經待在室內,應關好門窗並遠離,因為冰雹可能砸破玻璃,必要時可以拉上窗簾防止碎片飛濺。另外別站在陽台或窗邊觀賞以免受傷。 車輛與房屋如何降低冰雹損害?想降低冰雹對車輛和房子的傷害,可以分別做到以下事情: 車輛最好的作法是停在室內或地下停車場,或是使用車罩保護車輛。但台灣的冰雹往往來得突然,所以如果是停在戶外、沒有防護措施的車輛,可能無法倖免,只能在冰雹過後車身是否有凹陷、刮痕,擋風玻璃有無裂痕,若有購買車輛天災險,可以聯絡保險公司申請理賠。 房屋可定期查屋頂狀況,修補可能破裂的瓦片或老舊材料,降低受損風險,如果接受到冰雹可能來臨,應盡可能保護戶外的設備,例如冷氣室外機、花園植物等,可事先加裝保護罩或移至安全區域。冰雹來臨時應關上門窗、拉上窗簾或用膠帶交叉黏貼玻璃,防止玻璃破裂時碎片飛濺。相較於國外冰雹發生的頻率較頻繁,國內發生冰雹的機會不高,過去數十年來僅6起,所以不用太過擔心。 下冰雹可能產生那些災害?冰雹可能對農作物、車輛和交通安全造成重大的影響和損傷: 冰雹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受損的情況冰雹會打在農作物上,對農作物果實、葉片、莖鑿成傷害,過去有新聞報導,2024年南投地區下午下起大雷雨夾帶冰雹,下了30多分鐘,打在高麗菜、蒜苗跟菠菜菜園,有近8成蔬菜受損,損失高達上億元。另外根據農業部的資料,1998年的冰雹影響了苗栗、台中、嘉義和台南等地的農作物,損失達13.23億元,農作物受害面積達18.54公頃。 冰雹對建築物與車輛的破壞冰雹具有高速的衝撞力,會傷害建築物和車輛。房屋的部分,除了玻璃窗可能被砸碎,屋頂也可能受損而漏水或滲水;外牆的油漆、燈具、小耳朵、冷氣室外機等等也可能毀損。車輛方面,冰雹撞擊車頂、引擎蓋、行李箱等地方,可能導致凹陷與塗裝剝落,影響外觀與防銹能力,修復費用高昂;冰雹也可能砸碎或將擋風玻璃砸出裂痕。另外,冰雹可能堵塞引擎進氣口、水箱散熱孔,影響車輛散熱系統運作,導致引擎過熱而影響行駛。 冰雹對航空與交通安全的影響冰雹是極端氣候,下冰雹期間會有強降雨,下完冰雹後地面會有冰雹殘留,會導致車輛打滑、行人跌倒,增加交通事故風險。冰雹對航空的影響更大。冰雹形成的氣候是強烈對流雲系,特別是積雨雲,根據香港天文台的資訊,如果積雨雲的垂直高度高於飛機的飛行高度,這時對流雲系會如同高牆形成空中交通障礙,這時就必須修改飛行路線。另外,飛機飛在空中,即便機師看到冰雹,也不可能來得及閃躲。冰雹會破壞飛機的擋風玻璃、機鼻、機翼、發動機進氣道、油箱等部位,造成飛行安全顧慮,2017年烏克蘭有一架空中巴士A320因為受到冰雹破壞機鼻和擋風玻璃,機師看不到前方視線,最後憑藉機師經驗才安全降落;2024年也有一架奧地利航空的空中巴士A320因為冰雹來襲,導致駕駛艙頂部凹陷、玻璃窗破裂,所幸最後平安降落。所以現在已經有航空業者著手設計防冰雹撞擊來降低傷害。 全球暖化會導致冰雹機率增加?全球暖化會增加冰雹形成的機會。根據BBC的報導,冰雹與大氣中的水氣、強烈對流有關,當全球氣候暖化時,意味著大氣中能容納更多水氣,地表也會有更多水氣蒸發至大氣中,所以當全球氣候日漸變暖,冰雹的機率會跟著增加。 冰雹的迷思與常見誤解冰雹發生的天氣不一定是冬季!你知道冰雹的形成跟地面低溫其實沒有直接關係嗎?冰雹看似冰塊,可以吃嗎?以下給你解答。 冰雹一定是因為溫度過低才形成嗎?錯。冰雹形成與地面的溫度沒有直接關係,主要是強烈氣流、水氣和高空的積雨雲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最常發生冰雹的季節反而是較溫暖的春末夏初或是炎熱的夏季午後。 冰雹可以吃嗎?是否含有污染物?冰雹最好不要吃。雖然冰雹外觀像是冰塊,但是在形成冰雹和降落的過程中會沾附很多雜質和汙染物,所以最好不要吃。※ 本文章之所有內容,未經作者書面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節錄、轉載或引用。

《一步一腳印》17個故事,看小人物力量

菲律賓修女遠赴異鄉,照顧台灣弱勢40年

加入TVBS新聞LINE,重點新聞一次看

◤醫級專家 抗骨鬆對策◢

👉「咖啡配茶」防骨鬆!新研究最佳喝法

👉必吃4營養素+3食材,打造抗跌組合

👉行動卡卡?5日常保養關鍵部位方法